根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建设作为今年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信息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信息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目标,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二、建设目标
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3%;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170亿元;益农信息社长效运行数量占比达80%;初步建成宿迁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加强与“苏农云”生态共建、互联互通;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6%。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举措
(一)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集成改革。落实信息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化”目标,实施七项重点工程,开展五个层面集成改革。
1.落实“五化”目标。通过信息化赋能,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数字化、经营网络化、监测自动化、服务便捷化。
2.实施七项重点工程
(1)大力实施智慧种植建设工程。以花木、食用菌、稻米、果蔬四大优势产业为基础,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灌溉、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等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智慧种植业占设施种植业比重达22%。
(2)大力实施智慧畜牧建设工程。以泗洪德康、宿城光明等规模化养殖场站为重点,加快养殖环境监控、精准饲喂、废弃物自动处理等数字化系统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全力推进畜牧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增智能化养殖场10家。
(3)大力实施智慧渔业建设工程。在泗洪大闸蟹等水产养殖重点区域推广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渔类病害监测预警等信息技术和装备。新增渔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个。
(4)大力实施智慧新业态培育工程。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培育,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新业态。
(5)大力实施智慧装备建设工程。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
(6)大力实施智慧营销提升工程。推动沭阳国际花木城、华东农业大市场等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实现农产品产地、交易价格、数量、流向实时可现、质量可控。
(7)大力实施智慧服务系统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提升“益农信息社”载体功能,建立完善“互联网+乡村综合服务网络”。
3.开展五个层面集成改革
(1)实施企业集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全力推动信息化资源要素向农业龙头企业加快集聚。一是强化资金整合。以农业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为载体,统筹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多渠道扶持农业企业实施信息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助推龙头企业信息化进程。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农业信息化创新联盟,开展先进传感器、精播精施与精准控制等关键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强化人才支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农业互联网高层次人才,鼓励互联网人才和农业人才双向交流互动,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农业企业互联网人才体系。
(2)实施示范集成。以沭阳、泗阳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农业产业园、数字农业试验区建设,着力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一是依托沭阳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网络营销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适应农产品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着力打造批发零售相结合的“农业+电商”创新融合发展示范高地。二是依托泗阳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打造农业物联网生产技术平台为关键,加快推动物联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安全可信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联网集成融合和规模化应用,着力打造物联网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园区。三是依托宿迁农业高新区,以打造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广智慧滴灌、智慧施肥等农业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数字化苹果基地、数字化葡萄基地和数字化玫瑰深加工基地等,提升园区信息化运用水平。
(3)实施区域集成。以沿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为集成线,加快沿线产业智慧化改造,推动特色农业提档升级。一是以物联网建设为抓手,推动生产智慧化。聚焦提升廊道沿线种养殖业智能化调控管理能力,积极鼓励沿线桃林、水生蔬菜、葡萄园等特色农业项目进行物联网改造,大力支持沿线德利尔、润易农业、斯味特果业等重点企业,利用设施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加快打造黄河故道智慧农业生产集成片区。二是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互联网+”特色产品出村进城。探索建设黄河故道富民廊道农产品数字化全产业链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网上批发、直供直销、订单配送等模式,加快破解沿线“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打通黄河故道“互联网+”特色产品出村进城“快速道”,打造黄河故道特色农产品系列品牌。三是以质量安全体系为抓手,推动质量可视可信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沿线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和自我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健全完善黄河故道沿线可视化质量追溯链条,实时采集农产品产地、培育方式、产出时间等信息,确保沿线农产品100%实现质量可追溯监管。
(4)实施产业集成。以沭阳花木、泗洪河蟹、泗阳食用菌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信息化集成为重点,加快产业链信息化技术推广和运营,着力提升产业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一是聚焦沭阳花木产业,以新河、颜集、庙头、扎下、潼阳、耿圩等花木主产区为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推进花木种植、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作用,全力推动全产业链信息化运用,着力把沭阳花木打造成为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示范标杆。二是聚焦泗洪河蟹产业,以金水、耀华等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积极搭建专业化水产电商平台,借助“宿有千香•霸王蟹”品牌效应进行网络营销,推动传统蟹业与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互联网+河蟹”新生态。三是聚焦泗阳食用菌产业,以华绿生物、康宏生物、宏源菌业等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食用菌行业产业链信息化运用,以食用菌全产业链信息化推动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扩大泗阳食用菌产业市场占有率。
(5)实施平台集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集成,更好支撑信息化赋能农业现代化。一是健全完善智慧追溯平台,依托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检验检测、销售等全流程进行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形成“源头可追溯、流程可跟踪、信息可查询、处置可备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二是健全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按照覆盖全市、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全市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气象灾害等动态监测监管,形成“宿迁农业农村时空一张图”。
(二)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建设。按照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要求,加快县域在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推进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提升生产智能化管控能力。2021年全市新增数字农业农村基地30个以上。
1.发挥示范载体引领作用。开展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创建活动,推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与创新载体、重点基地等推广国家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成果,高水平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总结形成一批行业标杆和典型案例。
2.提升农业主体推广应用水平。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以及规模种养基地为重点,在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和生态河蟹六大百亿级产业,聚焦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推广应用数字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可视化、生产控制自动化、质量溯源标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其中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实现数字技术全覆盖。
3.推动构建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针对当前农业主体应用数字技术水平,推动科研院所、农业信息化企业等,通过专家授课、实践学习、在线指导等方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指导,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农业物联网企业运用市场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数字云服务。
(三)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部署要求,支持县域选择1-2个(类)特色优势农产品,构建“1+1+N”产业化运营机制,统筹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认证等服务,加强完善农产品产地初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探索开展县域农产品出村进城单品全产业链数据应用,形成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国家级、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三县两区”全覆盖。
1.促进网络营销新业态发展。积极推广直播带货、社交营销等新模式,发展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进一步增强农业电商园区载体功能,提升仓储物流、项目孵化、人才培养、营销策划、产品展示等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带动力强、受益面广、有当地特色的电商产业生态链。
2.加强农产品电商培训与产供信息发布。持续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与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结合手机直播、短视频拍摄等新需求,优化培训方式和课程内容,设置典型交流和技能实操等环节,提升培训系统性和实用性。利用“苏菜直通”平台,及时发布产供信息,推动电商销售端、快递物流端与生产端高效对接,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搭建“线上绿色通道”。
(四)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完善大数据基础,强化与“苏农云”生态共建、数据共享;以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为重点,新建完善大数据应用系统;以预警决策为核心,提升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保障能力;率先建成全市共建共享共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1.强化与“苏农云”生态共建、数据共享。通过已建的共享交换系统从 “苏农云”中将涉及我市农业农村的数据资源下行到我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充实完善农业产业、农业加工业、重大项目、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农业标准化、农业品牌建设、农业基础建设、农业资源、智慧农业、生态治理11大类数据库。应用“苏农云”的技术规范和资源目录,升级我市大数据支撑平台,打通向“苏农云”数据上传通道,实现省市联动。
2.推动与县(区)涉农数据对接。按照全市一盘棋的部署,通过农业农村在线调度报表与共享交换功能汇集县(区)涉农数据。同时,将市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数据资源下行至县(区),逐步建立高效的数据管理体系和应用机制。支持县(区)以特色产业应用和行业管理服务为抓手,建设精细化、专业化的大数据主题应用场景。
3.建立监测评估、预警决策系统。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重要农产品供给、主粮农作物长势、农业绿色发展监测评估,对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动物疫情、农产品质量安全、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进行预警,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及绿色发展水平。
4.推进乡村大数据试点示范。鼓励县(区)以区块链、“3S”、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支撑,在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信息技术惠民便民、数据高效采集、数据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乡村大数据试点示范,有效发挥大数据潜在价值。
(五)大力推进益农信息社“四项服务”。在涉农行政村(居)益农信息社全覆盖的基础上,保持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着力增强“四项服务”能力,促进益农信息社在农业农村两个层面发挥作用,打造农民满意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新载体。
1.全面增强益农信息社“四项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信息进村入户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职责,完善分工协作与目标考核机制,鼓励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把更多资源、服务放到益农信息社,实现“一社综合、一站解决”。支持运营商、服务商围绕“四项服务”,开发更多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的特色服务项目,促进益农信息社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上不断优化提升。
2.打造“网上益农信息社”。利用省级益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采集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联合运营商、服务商和社会团体开展数据汇总分析和实践应用,有效串联农业生产主体、农资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供销需求,促进农技指导、农产品营销、惠农信贷等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依托益农信息社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扩大“农技耘宿迁频道”、“农牧旺”等手机APP应用覆盖面,多渠道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强化益农信息社长效运营管理。开展信息员常态化培训,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培训资源,加大对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运营、地方特色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利用先进典型扩大宣传引导,增强想干事有作为的动力。
4.提升“12316”信息服务能力。落实“12316”惠农信息工作制度,做好惠农短信用户核实更新发展,确保重点短信用户保持稳定。充实短信专家队伍,注重编发涉农政策、农村生活、实用技术、安全生产等质量高、适用性强的短信。及时在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发布本地重要活动、典型案例等信息,扩大信息宣传效果,并用好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与手机客户端,增强信息传播力。
(六) 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做好业务系统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保测评。制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组织参与“网安2021”宿迁专项行动,开展网络资产安全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