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要求,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加快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决定举办淮安市第四届企业科技创新大赛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现将大赛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淮安市第四届企业科技创新大赛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实施方案
一、大赛目的
为加快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引导更广大的社会力量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搭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大赛主题
科技创新、成就大业
三、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淮安市科技局、淮安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产业发展办公室
(二)承办单位
淮安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
(三)协办单位
各县区科技主管部门、各驻淮高校、各在淮科研机构、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
四、参赛条件
本次大赛按照企业组和团队组进行比赛。
(一)企业组参赛条件
1.2009年1月1日以后在我市注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2018年营业收入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
3.参赛项目具有创新性和高成长潜力;
4.参赛项目的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等无知识产权纠纷。
(二)团队组参赛条件
1.驻淮高校大学生组条件
(1)拥有自主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的创业团队;
(2)团队核心成员不少于3人;
(3)参赛项目的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等无知识产权纠纷。
2.引进机构及在淮创业团队组条件
(1)属我市引进的研发机构、科技镇长团或是即将在我市注册创业的团队(需提供创业承诺书,赛后6个月内在我市注册成立企业);
(2)拥有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
(3)团队核心成员不少于3人;
(4)参赛项目的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等无知识产权纠纷。
(三)其他条件
1.主要专业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食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
2.曾在我市往届企业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中获奖的(不包括优胜奖)、往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的、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或行业总决赛中获得名次的企业和团队的项目不再参加本次大赛。
五、比赛安排
淮安市第四届企业科技创新大赛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分宣传发动、报名组织、项目初评、现场决赛4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
1.下发大赛实施方案;
2.召开布置会,进行工作部署。
(二)报名组织
1.组织报名。各科技主管部门、驻淮高校、科研机构等负责做好符合条件的企业及团队的参赛工作,重点发动高新区、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内企业和创业团队报名参赛。
2.参赛方式。⑴登录省大赛 注册、报名(视同市级大赛有效报名),省网注册截止日期6月10日,填报截止日期6月15日。⑵淮安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大赛 下载相应资料填报。
3.各科技主管部门、驻淮高校、科研机构等对参赛项目进行筛选,对申报人的资格和项目的合法性、真实性、保密性进行审查,并择优推荐。
4.报名截止时间为:2019年6月22日。各推荐单位在6月24日前将推荐汇总表1份,项目申报纸质材料一式1份,电子版(申报表+附件佐证材料图片)报送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生态文旅区通源路12号海创空间大楼2214室)。
(三)项目初评
1.资格确认。大赛主办方对照参赛要求,对各科技主管部门、驻淮高校等推荐的参赛企业和团队项目进行形式审核和资格确认。
2.项目初评。成立由创业导师、投融资专家、科技企业家及各新兴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参赛项目进行初评,分别选出企业组、驻淮高校大学生组、引进机构及在淮创业团队组的“优秀项目”和“优胜项目”。
3.对入选的“优秀项目”、“优胜项目”予以公示。
(四)现场决赛(时间另行通知)
入选企业组、驻淮高校大学生组、引进机构及在淮创业团队组的“优秀项目”进行现场路演竞赛,经过专家现场评分,分别产生一等奖项目、二等奖项目、三等奖项目。
比赛规则:
1.比赛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所有人员应严肃认真地对待比赛;
2.初赛成绩不带入决赛;
3.每个参赛项目的参赛选手原则上不超过5人,选手到现场进行项目答辩和展示样品、图纸等(参赛选手以报名时的填报信息为准,不得随意调整);
4.所有参赛项目均应以PPT文件形式进行介绍和展示(有实物的可以进行现场展示或演示);
5.每个参赛项目PPT汇报不超过8分钟,答辩时间不超过7分钟。
六、优秀、优胜项目孵育补助
对一、二、三等奖项目及优胜项目分别给予孵育资助3万元、1.5万元、0.8万元、0.3万元。
七、政策支持
对获奖的优秀项目提供以下政策支持:
(一)科技计划支持。以大赛专家评定意见作为项目评审意见,对在大赛中获奖的企业、团队,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创业大赛),获奖优秀项目未获得往年市级科技计划支持且符合市级科技计划管理有关规定的,由下年度市重点研发计划给予支持。
(二)创办企业支持。对于进入我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的获奖创业团队,给予减免房租、资金资助等优惠政策。
(三)科技金融支持。对获奖企业优先给予科技贷款等支持。
附件1:
第四届企业科技创新大赛推荐名额分配表
序号 |
推荐单位 |
推荐数(个) |
1 |
开发区(含科教办、软件园、留创园等) |
20 |
2 |
淮阴区(含淮安高新区) |
15 |
3 |
清江浦区 |
12 |
4 |
淮安区 |
12 |
5 |
洪泽区 |
12 |
6 |
金湖县 |
12 |
7 |
盱眙县 |
12 |
8 |
涟水县 |
12 |
9 |
苏淮高新区 |
6 |
10 |
工业园区 |
6 |
11 |
生态文旅区 |
3 |
12 |
淮阴工学院 |
2 |
13 |
淮阴师范学院 |
2 |
14 |
南林大淮安校区 |
1 |
15 |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
1 |
16 |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
1 |
17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1 |
18 |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
1 |
19 |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
1 |
20 |
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
1 |
21 |
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
1 |
22 |
淮阴商业学校 |
1 |
23 |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
1 |
附件2:
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推荐名额分配表
序号 |
学 校 |
推荐数(项) |
一、驻淮高校大学生组 |
||
1 |
淮阴工学院 |
15 |
2 |
淮阴师范学院 |
15 |
3 |
南林大淮安校区 |
10 |
4 |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
10 |
5 |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
10 |
6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10 |
7 |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
5 |
8 |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
2 |
9 |
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
2 |
10 |
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
2 |
11 |
淮阴商业学校 |
2 |
12 |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
2 |
二、引进机构及在淮创业团队组 |
||
13 |
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 |
2 |
14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 |
2 |
15 |
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
2 |
16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2 |
17 |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淮安化工新材料研究中心 |
2 |
18 |
中国科学院合肥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楚州精密机械研发中心 |
2 |
19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2 |
20 |
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 |
2 |
21 |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盱眙凹土研发中心 |
2 |
22 |
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 |
2 |
23 |
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 |
2 |
24 |
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 |
2 |
25 |
南京师范大学淮安研究院 |
2 |
26 |
兰州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 |
2 |
27 |
西交利物浦大学淮安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院 |
2 |
28 |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 |
2 |
29 |
淮安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 |
2 |
30 |
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淮安分中心 |
1 |
31 |
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 |
2 |
32 |
青岛科技大学(淮安)技术转移中心 |
1 |
33 |
西华大学淮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
2 |
34 |
吉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中心 |
1 |
35 |
合肥工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淮安分中心 |
1 |
36 |
四川理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淮安分中心 |
1 |
37 |
南京邮电大学淮安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 |
2 |
38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技术转移(淮安)中心 |
1 |
39 |
浙江大学淮安技术转移中心 |
1 |
40 |
淮安中科晶上智能网联研究院有限公司 |
2 |
附件3
淮安市第四届企业科技创新大赛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
推荐汇总表
推荐单位: (印章)
序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单位/团队成员(限5人) |
指导老师 (限2人) |
推荐单位 |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