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已经局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制本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
2.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有效高企累计数力争超过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500家。
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确保达到23%,力争达到25%。
4.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以上。
5.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占GDP比重0.45%以上。
二、重点举措
2020年,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市委蔡书记调研科技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年度中心工作,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方向、园区为阵地、服务为保障,深入实施“九大行动”,强化创新意识,聚焦工作短板,既狠抓当前又立足长远,着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发展推进机制,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牢固确立以企业为主、持续培育的强烈意识,对入库培育企业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变“要我报”为“我要报”,指导、督促企业分类制定详细培育计划,扎扎实实、持之以恒抓好培育工作。二是着力提高申报质量。强化高企申报培训,真正使企业的技术、人事、财务负责人以及相关服务机构人员对高企标准条件人人皆知;建好用好高企培育服务平台,切实为培育申报工作提供良好服务;认真开展申报前预评审,切实做好存在问题整改。三是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把招引孵化和评价入库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把潜在的高企培育对象筛选出来,为全市高企培育增优势、强后劲。(高新处,各县区、园区)
2.企业研发促进行动。完善企业研发促进机制,切实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一是高水平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继续开展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点建设,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力度,新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以上。加强市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持续开展研发机构绩效评估。二是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出台市级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励制度,优化市科技创新券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研发强度不高的企业限制财政支持等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普惠性支持,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内生动力。三是完善企业研发统计工作。继续开展企业研发及统计工作业务培训,提高研发管理和统计水平。(科研处、规划处,各县区、园区)
3.科技型企业家培养行动。指导市科技企业商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举办面向科技型企业家的科技政策宣讲、创新业务培训、高端创新讲坛、科技沙龙、国内外发达地区考察等系列活动,帮助企业家树立全球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家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强烈机遇意识、敏锐战略眼光、高超协调能力、持久学习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全年培训科技型企业家200人次以上。开展“科技企业家”评选活动,弘扬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法规处、高新处)
4.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行动。坚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强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出台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考评办法,指导、督促联盟经常性组织不同形式的创新对接活动,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持续开展产业创新链研究,牵头组织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切实发挥联盟作用。支持在淮高校加强与县区、企业的协同创新。全年举办各种对接活动不低于50场,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不低于5项。二是大力推动区域科技合作。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入开展长三角科创圈城市技术转移共同体建设,推动与上海的技术转移转化合作,加强科技资源互通共享。积极推动淮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企业与英国、以色列、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开展跨国技术合作与转移,开展国际引才引智,支持企业与境外著名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参与国际科技重大合作项目、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快海外高端项目、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落地。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淮管理服务工作的流程,提供优质服务。(区域处)
5.产业公共研发机构优化行动。坚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着力整合资源,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公共研发平台,支撑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制订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完善新型研发机构招引、绩效评价和管理服务机制,推进分类管理,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新型研发机构良性发展和作用发挥。二是加强公共研发平台的规划布局。重点围绕淮安高新区、苏淮高新区等创新型园区,布局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服务平台和试验验证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支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在稳定规模基础上,重点在5G、新一代信息材料等前瞻技术领域布局建设若干实验室,引领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完善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全市科技平台作用发挥。(科研处、区域处)
6.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进一步完善机制,集成支持,努力将科技园区打造成科技产业发展区、创新资源集聚区、科技改革先行区。一是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要求,推动国家级淮安高新区、省级苏淮高新区加快培育发展特色战略产业。支持高新区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园区,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支持淮安高新区与兰州大学、苏淮高新区与苏州大学的合作,增强创新发展新优势。二是持续推进创建省农高区、培育国家农高区。综合利用省、市项目资源,帮助园区进一步集聚科技资源;推动园区星创天地、科技超市等创新创业和服务载体建设。三是着力推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发展。推动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指标的园区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重点引导、支持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检验检测平台。进一步推进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和鼓励基地内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攻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继续加强与市台办、市台商协会的联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增加面向台企的科技政策宣讲、产学研对接、科技需求征集等活动组织力度,探索建立科技型台企企业家沙龙,密切相互联系。切实落实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省联席会议交办任务,积极借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成功政策经验,大力推动两岸科创园、两岸科技交流基地等平台建设。(区域处、高新处、农社处、科研处、规划处,各县区、园区)
7.科技服务品牌打造行动。进一步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核心业务和服务品牌。一是着力培育骨干服务平台。依托淮安智慧谷,重点建设好省级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品牌;依托市生产力中心、科技情报所、创新中心等单位,集中力量打造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平台三大品牌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日常运营管理和监督考核,举办系列技术成果对接活动,切实发挥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奖补、技术转移奖补等政策激励作用,促进企业自主研发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引进转化一批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年上报技术合同登记额力争达到40亿元。三是探索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务实举措。在科技“四位一体”助力阳光扶贫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其精髓,进一步探索新时期科技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问题。(科研处、农社处,各县区、园区)
8.科技孵化体系建设行动。切实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大力招引、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高企培育打造不竭源泉。一是提升现有孵化器绩效。认真落实国家、省相关要求,立足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绩效提升活动,紧紧扭住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这个牛鼻子,采取家家上门指导等措施,使每个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创乐园。二是提高孵化服务质量。从抓培训、树样板、强素质入手,多措并举,大力提升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服务质量,为在孵企业和人才团队创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三是扎实抓好评估。严格按照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以实绩论英雄、给支持、树样板,推进孵化器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年新建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以上。(高新处,各县区、园区)
9.科技金融体系完善行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支持。一是稳步推进“苏科贷”。在稳步抓好市级“苏科贷”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三县一区做大规模,使全市投放规模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市实现贷款总额1亿元以上,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高企培育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探索贷保结合。会同市融资担保集团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担保集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贷款提供担保、市财政资金给予保费补贴的办法,不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贷款的受益面。三是探索设立“淮科贷”。协调市财政等部门,学习其他市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拟订一套制度办法,争取年内付诸实施。(高新处,各县区、园区)
三、保障措施
1.强化责任落实。各处室按照任务分工,细排计划进度,定期对照检查;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应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实行项目化管理推进。将要点任务纳入局办公例会必须通报内容,其完成情况作为责任处室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各处室)
2.强化政策兑现。持续抓好“市科技改革20条”及其他惠企政策宣传培训。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实地调研、高校和企业访谈等方式,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落实情况实施督查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推动相关实施细则的修订完善。(法规处,各县区、园区)
3.强化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行风、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强化 性教育和业务培训,深化运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提升科技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结合“风险源点排查活动”,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岗位明确、责任明确,堵塞廉政漏洞。强化科技宣传,完善信息约稿制度和信息员例会制度,争取政务信息排名大幅提升。开展第三届“最美科技人”评选,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营造创新氛围。(办公室、机关 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