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示范类和技术攻关类两类项目,采取前资助方式,应用示范类项目,单个项目支持50万元;技术攻关类项目,单个项目支持30万元!2026年度西安市养老和助残领域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征集申报指南!小编现将政策项目申报事宜总结如下,如有疑问可以免费咨询为您解答指导!
咨询电话:18715034835(微信同号)
一、支持方向
应用示范类
1.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帮助老年人进行下肢、上肢协调康复训练,助力老年人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运动功能的闭环康复训练治疗。机器人系统具备下肢髋膝踝关节与上肢系统协调训练能力;具备老年人被动、主动、主被动、健侧带患侧等多种训练模式;具备头部固定功能和自动导航功能,可识别障碍物并进行悬停或避障;具备步态、平衡、认知等评估功能,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反馈模式,能实现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等多种疾病术后康复治疗。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的关键性研究,并启动注册流程,并实现示范应用,在本市形成产能。
2.智能护理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护理机器人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安全护理服务。机器人系统具有不少于15个自由度,可辅助老年人就餐、翻身、坐起、行走;具备辅助生命体征检测功能,对心率、体温、呼吸能指标实现测量;实现数据记录云平台,可分析生理指标,对指标异常和跌倒监测异常报警。在西安2家以上养老机构或社区进行示范应用。
3.智能心电衣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智能心电衣,通过柔性一体化传感与AI算法,提供多参数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技术指标第三方验证优于同类;社会效益降低跌倒率30%、提升急救率20%;完成样机,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的关键性研究,并启动注册流程,进行应用示范应用,并形成产能。
4.智能护膝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护膝产品,实现对老年人膝关节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测与保护。护膝应具备压力传感、温度调节、力学支撑强度识别等功能;能通过智能算法识收集穿戴护膝的压力分布信息。兼顾异常步态与跌倒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支持数据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实现长期健康数据追踪与分析;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的关键性研究,并启动注册流程,并在社区或养老机构开展示范应用。
5.智能防跌倒预警设备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高龄独居脑梗患者跌倒风险预警需求,研制融合多类可穿戴传感装置的超低功耗智能防跌倒预警设备,能够实现3个以上传感器的协同融合,并构建高质量跨模态数据集;基于人工智能的防跌倒算法设计,实现多模态特征表达与实时精准预测,检测准确率大于等于96%;构建复杂场景风险等级评估机制,如慢坐/弯腰误报抑制,具备输出个体化干预建议的能力;研制可灵活部署的跌倒预警设备,实现超低功耗设计,待机时间大于等于7天;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样机与转化路径,完成2个以上康复医疗机构示范部署,并形成产能。
6.智能康复支具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智能化、个性化康复支具产品,适用于上肢或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日常辅助。支具应具备力学支持、运动监测、数据反馈等功能;支持3D打印定制与快速适配,数智技术形成的产品。完成临床有效性验证与产品注册,推动在社区康复中的广泛应用,并形成产能。
7.智能按摩设备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传统残疾人按摩培训精准化和个性化不足等问题,依托先进传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智能按摩设备。构建人机协同感知系统,实现贴合残疾人操作习惯的感知界面,传感器精度满量程1%;以便携式场景适配为目标实现轻量化智能硬件集成,传感器信号传输稳定性99%;具备解析按、揉、推等核心手法特征的能力,构建标准化手法特征库,识别准确率98%;搭建虚实融合智能互动训练场景,形成“操作-矫正-提升”学习闭环,语音响应时间0.1秒,全语音导航覆盖100%。在2个以上按摩医疗机构进行示范部署,并形成产能。
8.智能假肢研发与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高仿生、智能控制的假肢系统,适用于上肢或下肢截肢患者。假肢应具备肌电信号识别、动作意图判断、多关节协调控制等功能;支持触觉反馈与自适应学习;完成样机测试与用户体验研究,在西安本地临床机构进行用户测试和反馈,在本市形成产能。
9.养老和助残科技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研究目标:面向养老和助残科技产品研发和测试需求,建设具备软硬件研发、工艺开发、产品认证、检测验证、 数据库服务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具备集成传感器、无线组网和应用平台的半实物半仿真开放式、可替换、可拓展的技术验证和产品研发环境。平台有为西安本地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条款,平台建设方案包含与本地优势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
10.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产品展销体验中心
研究目标:建设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产品展销体验中心,建成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展示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智能产品种类不少于100种,本地研发或本地生产的产品比例不低于30%;搭建线上展销平台,开发配套APP或小程序,实现产品线上展示、销售、咨询、售后服务等功能,上线产品信息完整率达到95%以上,用户注册量达到10万人以上;制定科技助残与养老科技产品适配标准和评估体系,并在引入产品中应用,产品适配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立双群体测评数据库;探索提供产品租赁、上门安装调试、使用培训、定期维护等一站式服务模式。
技术攻关类
11.智能助行机器人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助行机器人。外骨骼机构能实现步行、轮椅、坐站训练三态柔顺切换,并通过人机协同控制算法依据穿戴者主动发力意图按需分配助力力矩;研究运动意图识别方法,融合肌电、力位等多源信号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利用迁移学习适配个体差异,实时解析行走、起立等意图及关节动力学参数;提出强化学习优化的混合阻抗控制框架,依据人机交互力、关节误差与生理信号在线动态调整关节刚度/阻尼参数,协同优化柔顺性(降低冲击)与稳定性(抑制振荡);开发量化康复评估体系;完成临床评估与试用,在本市形成产能。
12.智能陪伴机器人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陪伴机器人,帮助失语、听障、方言等交流困难的老年人进行日常对话交流、疾病信息理解、身体健康监控、智能陪护控制、深层情感共鸣,为老年人提供沟通顺畅、情感丰富、智能安全的陪伴服务。在西安社区、老年大学、养老院等场所实现应用示范。
13.瘫痪康养机器人研发
研究目标:针对瘫痪患者的日常康养需求,研发具备多模态交互与智能护理功能的瘫痪康养机器人。机器人应支持卧床患者的体位变换、按摩促循环、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人体反馈数据,实现康复动作的精准还原与动态调整;建立异常动作识别与紧急制动机制,确保康复过程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具备语音控制与远程监护能力;实现与医院、家庭护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完成样机研制与临床试验,推动产品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
14.智能穿戴躯体致残性疾病监测预警设备研发研究目标:研发集成多模态传感、智能算法与云平台的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对慢性致残性疾病(如糖尿病并发症、骨质疏松等)的早期识别与预警。设备为柔性传感器,具备无创监测能力,可实现实时风险识别与分级预警,具有低功耗、长续航特性。通过云-边-端协系统,经由APP或小程序向用户、家属及医护发送警报与健康建议。开展临床验证,完成不少于200例临床案例,确保数据准确率≥95%,高风险事件识别灵敏度≥90%,在西安社区和康复机构进行示范应用。
15.智能陪诊仪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院内智能陪诊仪App,具备高精度导诊、自动化医疗流程、多模态适老交互等功能,解决老年人、残障者“就医难”问题。具备高精度导诊能力,导诊路径准确度不低于95%,导航精度±0.5m;具备接入电子病历能力,病历信息同步率不低于90%;支持陕北、陕南、关中等陕西地区方言类型不低于8类,方言与普通话转译延迟不低于600ms;支持文本、语音、图片、视频多模态交互且患者就医诉求意图理解准确度不低于85%;具备接入医保系统结算能力;具备机型兼容适配能力。在西安3家以上大型医院部署实现示范应用。
16.假肢橡胶基仿生皮肤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弥补当前假肢存在缺少传感、触觉等功能缺失,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基仿生皮肤组织,模拟生物皮肤的感知与保护功能,将该仿生皮肤用于机械手。具有柔性、弹性及触觉感知能力,能够精准、自适应地抓取各类物体,帮助残疾人实现同环境的交互;研究并制作生物相容性仿生皮肤的方法,使其具有类似生物组织的力学性能,研究材料的抗菌性,提升其生物相容性和耐用性,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导热性、物体形状等多模态信息的感知能力,实现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放大和传输。实现不同规格仿生皮肤的中试生产, 基于此材料开发新型假肢、矫形器。
17.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适用于儿童康复特征的训练系统,构建贴合儿童生理特点的智能训练环境。融合视觉、语音、动作等多模态信号的康复意图感知机制,提升人机交互的自然性与准确性。研发专用于下肢康复的智能执行模块与柔性穿戴式控制技术,实现髋、膝、踝等关节的多自由度协同控制,满足步态训练、多模式运动和肌力强化等多种康复需求。建立训练过程中的生理与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体系,实时获取肌电、压力、运动轨迹等关键数据,实现康复过程的动态评估与智能反馈。形成集智能交互、主动辅助、训练评估为一体的下肢康复训练系统样机,并在本市形成产能。
18.盲文刻印机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盲文刻印机,并实现产业化。优化盲文刻印路径算法,构建基于模拟路径仿真数据的盲文刻印大模型,大幅提高硬件稳定性与每秒方数(cps)刻印速度;研发长稳定周期多规格送纸机构,实现多克数普通纸张刻印;开发跨模态多音多义汉字转译软件,实现图案、文字、图片、音频媒体汉盲双向精准转译与图文混合排印;搭建云端汉语盲文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基于资源共享的端到端盲文资源共享平台。
19.面向失语者的个性化智能语音生成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声交互驱动的个性化语音重建系统,帮助中老年人克服因喉癌手术、中风和渐冻症等身体原因导致言语障碍,助力中老年人喉部功能的康复。个性化语音重建系统具备高灵敏度、舒适便携的非侵入式喉部肌电信号采集功能;具备康复人群的连续语音合成、解决语音辅助设备表达不自然、效率低下问题的功能;具备小型化、低功耗的实时语音合成、随身携带与即时交互的功能;具备非侵入、低延迟、个性化的语音输出能力,显著提升失语或发声困难用户的沟通效率与自主表达能力。结合临床康复场景,构建系统化的应用方案,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基本交流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在2个以上医疗机构完成演示验证。
二、支持额度
采取前资助方式,应用示范类项目,单个项目支持50万元;技术攻关类项目,单个项目支持30万元。
三、执行期限
项目执行年限为3年。
四、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
申报主体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
(二)项目负责人
1.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单位正式在职人员,应当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推广“校招共用”“双导师制”引才育才模式,企业、高校互聘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非正式在职人员,提交聘书及关系隶属单位出具的相关文件等证明资料,且保证项目执行期内能在项目申报单位工作的,可在申报单位牵头申报项目。
2.纳入科技计划失信名单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三)申报条件
1.应用示范类项目须为企业牵头,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 :1。
2.技术攻关类项目须为产学研联合申报,同一方向,每个法人单位限报一项;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四)诚信要求
项目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要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弄虚作假。项目负责人在申报时须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等做出信用承诺。如发现信息不实,将取消项目立项资格。
(五)其他要求
1.同一项目不得多头、重复申报;同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牵头申报一项前资助项目,承担未验收项目的不得重新申报;承担人才类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可再申报或承担一项本领域项目。
2.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市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企业等,申报和承担前资助项目数量不受限。其他企业同时申报和承担的前资助项目数量不超过 2 项。
3.项目负责人应按通知要求,在线填写申请书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申报书将作为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签订合同的依据。
五、申报程序
(一)线上申报。通过“科技政策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注册登录后线上申报。申报时无需提交纸质申请材料。
(二)时间要求
单位申报时间:2025年9月4日9:00至2025年9月25日17:00。
(三)推荐部门
1.高校、科研院所等直接报送。
2.企业、区(县)属事业单位等由所属区(县)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推荐。
(四)申报流程
项目负责人填写、提交项目申请书,经申报单位及推荐部门(直报单位除外)逐级审核,生成电子申报材料(带有受理编号、条形码和水印)。电子申报材料生成后不予退回和修改。
关于2026年度西安市养老和助残领域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征集申报事宜,如有疑问或申报意向可咨询小编!
申报免费咨询:18715034835(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提供项目申报代办、知识产权、政府补贴政策、工商注册、代账调账、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申报材料编写、股改挂牌上市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