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奖励如何?16市企业申报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条件是什么?流程如何?合肥市 、黄山市 、芜湖市、马鞍山、安庆市、淮南市、阜阳市、淮北市、铜陵市、亳州市、宣城市、蚌埠市、六安市 、滁州市 、池州市、宿州市企业申报有不明白的欢迎来咨询小编:
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申报免费咨询:15855157003(微信同号)
一、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
1、强化政策支持。省市相关部门在科研项目指标、 人才引进、联合培养研究生指标、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联合 实验室倾斜支持 ,充分调动企业和高校院所积极性。对新组 建和绩效评估优秀的联合实验室以重大任务为牵引 ,给予统
筹支持。
2、加大人才激励。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 权分红激励等政策措施 ,建立市场化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 励机制。鼓励联合实验室人员双向挂职 、兼职兼薪 ,在高校 院所试点开展技术经纪人系列职称评审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
养基地 , 加强人才流动合作。
二、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实施方案
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应用体系建设 , 大力促进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 产业发展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破解学科建设与 产业发展不匹配、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的深层次矛盾 ,现就 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 )提出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 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和《安徽省高等学校高 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 2020-2024 年) 》等相关部署 , 坚持 以企业为主体 ,联合高校院所 , 以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为引 领 ,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 为国家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
二、 目标定位
( 一 )功能定位。联合实验室是开展应用基础、前沿科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 转化需求 ,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是安徽省重点 实验室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我省相关重点企业与高校 院所联合共建,以“ 企业出题— 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解题 — 成果与资源双方共享” 的开放合作建设模式,实行开放的运 行管理机制。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 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学科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相结合 , 开展有组织、系统性的研究。
( 二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 , 在我省十大新兴产业 、 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 , 以企业为主体 ,培育建设(含转 建)联合实验室 100 家以上 。通过 3-4 年的努力 , 形成 一批 协同攻关成果 ,解决 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集 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 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力争若干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达到国内 一流、 国际先进水平 , 支撑服务安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任务
( 一 )打通创新链条。聚焦企业产业创新需求 ,坚持市 场化导向 ,促进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 解决行业共性问题 、企业发展技术难题 , 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 ,进 一步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 二 )加速成果转化。推动相关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的 优势团队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助推实验室产生的具有重大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有效落地 ,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三)促进学科发展。联合高校院所合作培养高水平创 新人才队伍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共建稳定的应用基 础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汇聚平台 , 有效促进高校Ⅰ 、Ⅱ 、Ⅲ 类高峰学科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领域优化发展。
(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与高校院所实 验室平台条件建设 ,促进双方资源开放共享 ,利用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收益进 一步提升高校院所科研实验条件。
四、组织实施
( 一 )建设主体。联合实验室建设主体原则上是我省行 业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 业(统称“ 相关重点企业” )和具有应用型优势特色学科的在 皖高校或具有优势专业领域方向的科研院所。一般以一家企 业和 一家高校院所共建为主。高校的学科团队如为教育部或 安徽省认定的一流 、高峰(培育) 学科 , 给予优先支持。支 持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对照联合实
验室定位要求转建 , 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转型。
( 二 )建设方式。联合实验室统筹利用企业自筹资金、 社会资金、成果转化收益、财政资金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逐步实现自我运营、 自我发展。实行人、财 、物相对独立的 管理机制 ,鼓励探索实体化独立运行 , 可在共建企业和高校 院所同时挂牌。探索柔性引才和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鼓励高校院所应用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
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成果共享与技术合作 ,共建研发 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基地 ,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贡 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和成果转化效率。
(三)建设条件。联合实验室应当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 发展战略 ,凝练提出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攻关任务 ,有明 确的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 ; 能够集聚整合该领域内优势突 出、具有紧密合作基础的在皖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 ,共同 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具有在相关领域有效成果持续供 给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价值 ; 能够集聚本领域高水平学术带 头人,形成稳定的技术攻关、支撑服务及成果转化应用团队; 共建双方签订有效的合作共建协议 ;具备开展相关研究的场所和条件 , 依托单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基本保障。
(四)建设程序。具备条件的企业和高校院所根据学科 发展和技术成果研发转化需求 ,联合编写安徽省联合共建学 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按属地原则 , 由各市科技管理部门 会教育部门推荐报送省科技厅。省科技厅会同省教育厅组织 专家评审 , 结合现场考察 ,择优组建挂牌。联合实验室申报 认定工作与省重点实验室同步组织部署 ,纳入省重点实验室序列管理。
五、保障措施
( 一 )建立联动机制。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加强总体设
计、统筹布局 ,指导相关单位凝练重大需求 ,推进联合实验
室建设。所在地市(县)科技和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指导联合
实验室遴选推荐 , 协助解决建设和运行中有关问题。
( 二 )强化政策支持。省市相关部门在科研项目指标、 人才引进、联合培养研究生指标、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联合 实验室倾斜支持 ,充分调动企业和高校院所积极性。对新组 建和绩效评估优秀的联合实验室以重大任务为牵引 ,给予统筹支持。
(三)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联合实验室内部运行管 理机制,支持联合实验室在科研布局、经费使用、人员激励、 成果转化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坚持开放共建 , 不排斥 多方合作资源 。鼓励依托“ 羚羊” 工业互联网等平台 ,定期发 布科研成果 ,对接技术需求。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设施 与科研仪器等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鼓励探索知识产权共享共用机制。
(四)加大人才激励。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 权分红激励等政策措施 ,建立市场化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 励机制。鼓励联合实验室人员双向挂职 、兼职兼薪 ,在高校 院所试点开展技术经纪人系列职称评审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 加强人才流动合作。
(五) 实施考核评价。联合实验室建设期为三年。建立 考核评价机制 ,对联合实验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服 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 、技术合同成交额 、学科评估等级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对验收不通过或考核评价不合格的联合实验室予以整改 , 直至摘牌。